长江流域音乐家协奏《长江四季》礼赞长江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9-13 15:14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以长江为幕,以天空为屏。9月12日晚7时许,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汉口江滩三阳广场盛大启幕。一场融合文艺演出、绚烂烟花、无人机编队与灯光秀的多元视听盛宴,在观众欢呼中拉开帷幕。

舞台依托江景而建,融自然与艺术于一体。装饰有凤凰、黄鹤楼等荆楚元素的花船,沿舞台前方蜿蜒水道缓缓驶入观众视野,揭开演出序幕。整场演出分为6个篇章,表演十余个节目,汇聚多民族与多国艺术元素,穿插烟花、灯光秀和无人机表演,构筑出“江岸—江面—天际”三维交织的沉浸式舞台空间。

“整个舞台设计太震撼了,尤其是花船从水道缓缓驶来,配合两岸高楼大厦的灯光,既有荆楚特色又有国际范,让我感受到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文旅魅力。”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王波表示,“这样的演出不仅展示长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让人想深入探索武汉这座城市。”

随着首轮烟花在长江上空绽放,开场节目《欢乐长江》正式登台。节目融汇长江流域西藏、四川、江苏、湖北四地特色民歌,以歌曲串烧形式呈现。烟花的轰鸣掩不住观众阵阵的惊叹与赞美,璀璨天幕与动人演出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现场不绝于耳的“太美了”“太壮观了”“太绚丽了”的赞叹,将开幕式的气氛推向高潮。

大型协奏曲《长江四季》成为演出一大亮点。来自长江流域多地的音乐家以鹰笛、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团协奏,演绎跨越时空的长江礼赞。更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编钟借助数字技术“参演”——舞者隔空挥动钟锤,屏幕中的编钟应声而鸣,2400年前的华夏正音回荡夜空,实现古今交响。舞台两侧的裸眼3D屏幕同步呈现雪域牦牛、竹林熊猫、湿地麋鹿等长江流域珍稀动物影像,栩栩如生。

“《长江四季》让我特别感动,尤其是数字编钟的部分,既传统又现代,真正把文化‘活’了起来。”武汉相声演员陆鸣感慨,“节目不仅展现长江流域多元的艺术形态,更传递出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作为武汉人,特别自豪能通过这样的盛会,向全国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

琴音潺潺,如江水婉转。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丁霓裳在《长江四季》中奏响千年清音。她表示,古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也是“从未断流的文化长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彰显其在荆楚文化中的深远意义,她希望通过演奏让观众聆听长江脉动、传承千年琴意。

来自四川的青年古筝演奏家周桃桃,以清越筝音描摹长江之水的千姿百态。她提到,在《长江四季》中,古筝生动诠释“水”的意象与气韵,“长江不仅是母亲河,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此次与长江上下游艺术家同台,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溯源与情感共鸣”。

台前精彩的背后,凝聚幕后人员的热忱与付出。武昌理工学院舞蹈系主任刘垚茜介绍,该校70余名舞蹈系学生参与开幕式演出,承担5个节目的表演任务,同学们历经数月刻苦排练,只为完美呈现长江文化魅力。她认为,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实践课”。

昨夜,艺术与科技在江畔交汇,历史与当代在此刻对话。4000架无人机于夜空呈现“江豚逐浪”“花开中华”等绚丽画面,与璀璨烟花彼此映照,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动人时刻。来自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歌手用中文演唱各自民族歌曲,展现出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和谐画卷。

开幕式宣布,本次艺术季将持续至10月底,之后将推出涵盖美术、摄影、影视、音乐、文博等多领域11项主体活动,于全省多地联动展开,全面展现长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编辑:赖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