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术馆馆藏精品亮相,演绎当代水墨的“多元可能”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11-07 21:16
【 打印 】 【 扫一扫 】
【 字体:  】

“水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与审美情趣的独特载体,在笔墨之间映照着我们民族对宇宙、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11月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界专家学者齐聚武汉美术馆(汉口馆),聚焦正在展出的“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共同探讨“‘水墨+’的可能性:当代水墨的多元与拓展”。

观众欣赏展出的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作品。

近百件馆藏佳作展出

突破水墨固有印象

“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汇集近百件当代水墨佳作,其中70余件为武汉美术馆的馆藏精品。作品跨越数个代际,突破大家对水墨的固有印象,对水墨本体语言进行多元实验,将水墨的概念从技术层面推进到精神观照,还延伸到影像、装置艺术等跨媒介实践中。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水墨构建的、持续生长的研究现场。青年策展人荆菲现场带领观众看展,解读那些“脑洞大开”的当代水墨作品,展现它们如何在传承中创新。

本次展览分为“生生不息”“多元实验”“绵延开放”三个单元。“生生不息”单元聚焦水墨语言在当代的多样性表达及其精神内核,参展作品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充分展现了艺术家对传承的理解与创造转化。“多元实验”单元里,水墨脱离传统桎梏,迸发出蓬勃生机。无论是山鸣水应的自然观照,还是衣食住行的当下反思,都为创作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水墨的多元实验成为贯穿古今与未来的美学实践。“绵延开放”单元中,艺术创作突破了水墨纸本的运用,将水墨与器物、材料、科技结合,大大拓展了水墨原有的定义与边界。透过跨界融合,观众能看到水墨的多重可能与美学表达,为水墨的绵延发展提供了创新的语境与气象。

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入围文化和旅游部“2025 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该馆自2008年建馆以来,对中国当代水墨领域的藏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活化”,并于2011年发起“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这一品牌项目。10余年来,在受邀策展人与批评家的助力下,武汉美术馆的研究团队持续围绕当代议题展开深入的视觉呈现与学术研讨。每一届“水墨文章”,都是对当代水墨某个重要切面的深耕与诘问;而武汉美术馆的当代水墨收藏,便是基于这一系列展览的学术成果,在持续的对话与研究中,将那些能够代表时代精神、体现原创探索的优秀作品纳入馆藏。此次展览,则将武汉美术馆历经十余载积累的馆藏系统地呈现于公众面前。

专家学者共探“水墨+”的可能性

在“‘水墨+’的可能性:当代水墨的多元与拓展”学术座谈会上,来自全国的艺术界专家学者围绕当代水墨的媒介拓展和国际化趋势、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的身份维度、武汉美术馆“水墨文章”品牌展览实践等议题展开探讨。

“水墨艺术是当代中国艺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转换。”著名艺术理论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曾担任武汉美术馆首届“水墨文章”展览策展人,他评价“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展示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线索,向观众证明了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水墨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光辉的未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认为,水墨不只是一种媒介,它更多是一种文化气质的表达,这种表达传递着中国人的生命观,彰显着我们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以“当代全球格局中的水墨之思”为题发言,他认为,应当以更开放的心态,将水墨艺术史的书写置于全球格局之下。“当代水墨应是一种具有全球理想的艺术形式,应秉持更为开放的态度,让全世界艺术家借助水墨艺术创作当代艺术”。

什么是真正属于当下时代、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水墨新气象?陈勇劲认为,当代水墨的生命力,正在于其原创性:“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脉的基础上,勇敢地直面当下,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言说艺术实践者的体验、困惑、思考与理想。”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都集中体现了在“生生不息、多元实验、绵延开放”等多个维度上的可贵探索。

此次展览将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持续至11月29日,广大艺术爱好者可免费赴一场水墨艺术盛宴,感受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编辑:冯瀚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武汉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